■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晶晶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生态协同保护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的题中之义,也是破解‘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难题的关键切口。”河北经贸大学研究员、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武义青日前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武义青认为,当前,横向生态补偿制度供给不足、补偿标准单一、市场力量薄弱、跨区域协同乏力等问题仍然突出,亟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实举措,打造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京津冀方案”。对此,武义青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第一,强化顶层设计,构建“三地一体”制度框架。一是立法先行。在国家《生态保护补偿条例》基础上,三地人大协同制定《京津冀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条例》,对补偿原则、主客体权责、标准核算、资金管理与监督追责作出刚性规定,实现“一本条例管三地”。二是高位统筹。将横向补偿政策制定、争议裁决与绩效评估纳入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年度重点事项,建立“部长—省长—市长”三级会商制度,确保重大决策同频共振。三是空间锚定。以潮白河、永定河、滦河等跨界水系和燕山—太行山生态屏障区为核心,科学划定“保护地”“受益地”两张清单,实行“一地一策”差异化补偿。
第二,创新补偿模式,激活多元主体参与。一是财政+市场“双轮驱动”。一方面,财政主导。设立“京津冀绿色发展基金”,由北京、天津按受益程度分档出资,张家口、承德等生态输出地按保护绩效受偿,资金池规模与水质、水量、森林覆盖率等核心指标动态挂钩。另一方面,市场赋能。上线“京津冀生态资源交易平台”,试点水权、排污权、碳汇、林票等交易品种;在密云、官厅水库上游探索“绿色产业飞地”,允许京津以“托管”模式建设零碳产业园,收益按股比分账。二是资金+技术+产业“三位一体”。 除资金补偿外,须建立“京津技术援冀清单”,每年向张家口、承德等地定向转移20项以上清洁生产和生态修复专利;并打造“京张、京承生态产品专区”,实行“北京标准+张承生产+京津销售”联动,推动有机农畜产品、康养旅游、冰雪经济等生态产业全链条增值。
第三,科学量化标准,兼顾公平与效率。一是构建“3+2”动态指标体系。水质、水量、水生态+森林固碳、生物多样性,全部接入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河和地面物联传感网络,实现“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二是开展生态价值核算。率先在官厅水库、密云水库上游完成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试算,将核算结果作为补偿基准,并建立年度更新机制。三是实行“阶梯式”激励。对超额完成考核指标的地区,按超额比例给予最高30%的奖励系数;对未达底线指标的地区启动补偿扣减和通报约谈,形成“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差很大”的鲜明导向。
第四,夯实支撑体系,筑牢长效运行底座。一是共建“京津冀生态云脑”。打通三地生态环境、水务、气象、自然资源等10余类数据壁垒,打造跨区域生态信息共享、风险预警和应急指挥一体化平台。二是设立“区域生态补偿联合实验室”。依托中科院、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科研力量,开展污染溯源、生态价值评估、修复材料与装备等关键技术研发。三是引入“双随机、一公开”第三方评估。由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共同遴选专业机构,对补偿资金使用、生态成效进行年度审计和绩效评价,结果同步纳入省级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评选。
第五,深化区域协同,打造生态共同体典范。一是流域全覆盖。近期目标是实现潮白河、永定河、滦河、拒马河等京津冀主要跨界河流横向补偿机制全覆盖,形成“一河一策”治理范式。二是向大气延伸。研究建立“大气传输通道城市差异化补偿”制度,探索以PM2.5年均浓度、重污染天数下降率为核心的“空气质量补偿指数”,推动区域联防联控向深层次迈进。
在武义青看来配资网络炒股,健全京津冀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制度创新,更是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关键一招。
信达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