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军
时隔10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次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新征程城市工作指明方向,科学回答了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城市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内涵,为咸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提供了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
近年来,咸宁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以更高定位、更高标准、更高要求建设人民城市,走内涵式发展之路。2016年起谋划建设生态公园城市,2019年制定颁布了全国首个公园城市建设省级地方标准,2024年《公园城市建设指南》上升为国家标准,2025年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一是把握“创新”内涵,让城市富有活力。城市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咸宁始终坚持科创引领城市转型发展,突出产业核心地位,统筹做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发展“三篇文章”,不断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深度对接全省“51020”现代产业集群,重点推动大健康、装备制造、食品饮料、新型建材、文化旅游等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打造五个千亿产业集群;突破性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绿色能源、低空经济等新兴未来产业,加快构建“5+5”现代化产业体系,力争到2027年五大主导产业营收突破4000亿元。积极服务融入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推进光谷科创大走廊咸宁片区、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等建设。聚焦“阳光、土壤、空气、水分”四位一体的创新生态体系建设,营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环境。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50亿元,占GDP比重为16.5%;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198.6亿元,转化科技成果项目75项,同比增长25%。
二是把握“宜居”内涵,让城市舒适便利。咸宁自然生态优良,城市规模适中,被誉为“湖北南大门”“武汉后花园”,是一座“可以深呼吸的城市”。咸宁坚持将全域9751平方公里作为一个大公园来建设,统筹规划、建设、治理,统筹生态、生产、生活,建设山水相依、产城共荣、景城相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生态公园城市。聚焦规划先行,制定《自然生态公园城市专项规划》,在城市新建区采取“公园+”理念,优先定点规划建设城市公园,再布局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等;在老城区采取“+公园”理念,因地制宜增加社区公园、“口袋”公园;以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地为主干,以城市自然公园为骨架,以社区公园、“口袋”公园为细胞,以绿廊绿道为经络,构建中心城区、县、乡、村高度协调统一的全域公园体系。聚焦标准引领,将公园城市建设与ISO/TC 268国际标准化试点工作有机结合,推动《公园城市建设指南》上升为国家标准。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因地制宜推动小广场、小游园、小绿地、小球场等建设,下足绣花功夫,让城市充满人情味、展现现代范,打造幸福咸宁。
三是把握“美丽”内涵,让城市绿色低碳。咸宁地处幕阜山北麓、长江中游南岸,青山环抱、绿水萦绕,绿色是咸宁最亮丽的底色。咸宁坚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不动摇,努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护绿”优生态。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长江大保护,系统实施斧头湖、西凉湖、黄盖湖、陆水河、淦河等重点河湖流域综合治理,深入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大力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五年位居全省前三,生态质量稳居武汉都市圈第一。“用绿”增效益。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制订《咸宁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实施方案(2022-2025)》,探索碳汇发展新模式,全市林业碳汇项目面积150万亩、全国第一。加快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大幕山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串联“山水林田湖、城镇乡村景”,打造“畅、安、舒、美、富”自然风景走廊,现已形成幕阜山生态旅游路、三国赤壁文化旅游路等10条风景道示范线。“创绿”塑品牌。坚持将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与“多城同创”有机结合,以示范创建引领绿色发展,咸宁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金字招牌”,咸宁城市充满生机、绿意盎然。
四是把握“韧性”内涵,让城市安全可靠。安全可靠是韧性城市的突出特征。城市越是快速发展,越要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这是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题中之义。聚焦城市有机更新,咸宁成功争取5.79亿元2025年度中央预算内资金,谋划实施43个城市更新项目,持续开展主城区拥堵点整治、背街小巷整治,有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推进城镇污水管网整治攻坚行动,全市已新建改造生活污水管网约82.3公里,市城区污水集中收集率达78.55%。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完成平台部署及数据对接,市本级已接入燃气设备、供水设备、排水设备和桥梁设备3000多台套,抵御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按照“上蓄、中治、下扩”的总体思路推进城市排水防涝建设,包括新建雨水调蓄池、拓宽排涝渠道、配套排涝设备等,整治73个积水点,告别城市“看海”。着力推进“全域”“全龄”“全时”友好街区建设,通过对公共设施和服务的“微改造”,托举民生“大幸福”。2023年,咸宁儿童友好共建共享提升学校周边交通安全项目荣获“第六届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成为全球5个获奖城市之一。
五是把握“文明”内涵,让城市崇德向善。咸宁坚持成风化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打造共同文化认同,丰富独具价值的城市内涵。做好“传承保护”与“活化利用”文章,深度挖掘三国文化内涵,擦亮“万里茶道”源头历史文化品牌,传承咸宁茶文化;发掘重塑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永安西街历史文化街区、省煤机工业文化遗址、蒲纺历史文化街区,体现历史风貌和历史文化特色。擦亮桂花名片,唱响温泉品牌,“香城泉都”辨识度、美誉度进一步彰显。坚持文化为魂、体验为王,大力实施“文化+”“旅游+”,构建特色医疗旅游等各业态耦合共生的大健康产业体系。坚持以文润城、以文化人、内外兼修,持续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五大创建”,持续改善基础设施、培育文明新风尚。
六是把握“智慧”内涵,让城市便捷高效。坚持“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相结合,将“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落到实处,开展“幸福咸宁”行动,以解决民生问题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全市民生支出稳定在78%以上。今年来,咸宁花大气力治拥治堵,针对城区125个路口开展红绿灯优化调整,让红绿灯会“呼吸”,让堵车变“绿波”,早晚高峰通勤时间缩短三成。推进智慧物业平台建成,全市已录入物业服务企业253家、业委会710个、小区1002个,物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大幅提升。结合开展主题教育,紧盯政务服务“推、绕、拖、慢”等问题,通过数字赋能,精准查找群众反映的痛点、堵点和制约政务服务的难点问题,督促职能部门优化服务流程,持续打造“一窗通办”“一网通办”模式,力争实现群众和企业“零跑腿”“一次办好一件事”。畅通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连心桥”,全天候、全方位受理,让百姓诉求表达有“门”、部门化解矛盾有“道”,服务质量连续两年排名全省第1。从群众房前屋后的小事实事难事做起,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广大市民从内心深处认可咸宁、爱护咸宁、建设咸宁。
(作者系中共湖北省咸宁市委副书记、市长)网上配资官网
信达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